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哇噻,你看!这个视频太好笑了!”
“过来看,XX球星这回踢得太烂了!”
也就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好笑的事情,或者遇到奇怪的事情,会想要与身边的人一起分享,希望他们也能体会到同样的情绪。
其实人类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发展出了寻求共同 共同 研究者们将共同 1)对同伴/其他人的共同 2)自发要求同伴/他人的共同 Bakeman和Adamson()指出,普通婴幼儿在9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出现非语言的共同 1)以偏好物作为媒介,由他人操作偏好物时而产生的正向强化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儿童喜欢一个玩具,那看着他人或同伴操作这个玩具也变成了一个偏好活动。
2)当他人或同伴操作偏好物时,增加了偏好物的强化力度。也就是说,儿童在他人或同伴那里看到了玩具的一些新奇玩儿法,这个时候偏好物的强化力度就加大了。
3)当看到一些害怕或恐惧的东西时,引起他人共同 《共同 那么,对于没有共同 BridgetTaylor和他的同伴们在“TeachingChildrenwithAutismtoRespondtoandInitiateBidsforJointAttention”给出了以下的的解决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Taylor的实验中,教儿童回应共同 首先,与儿童一起坐在桌前;
2.在周围发生了一些儿童可能感兴趣的事件后,治疗师发起共同 3.紧接着辅助儿童看向指认的方向,并作出评价。然后再看向治疗师。
4.如果儿童没有看到方向或者作出评价,则进行及时辅助。
5.在儿童独立或者经过辅助看向治疗师后,给出同样积极的评价,并允许儿童接触偏好活动或偏好物。
实验中的第二阶段,是发起共同 1.将儿童带至会引起共同 2.等待5秒钟,测试儿童是否对物品/活动感兴趣;如果儿童没有离开,并且一直看向偏好物,则使用仿说辅助“看,气球真大”,再辅助儿童看向自己。
3.治疗师紧接着也对事件发出评论性语言,并同时给出儿童喜欢的社会性强化。
而本篇实验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三位接受过实验的儿童在回应共同 图示1:实验中三位儿童看向目标物的百分比。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基线期,三位儿童看向目标物的百分比要远低于干预期接近%的数值。
图示2:实验中,三位儿童对目标物作出评价的百分比。
图示中可以得出,在三位被试接受干预程序前,对目标物发起评价的百分比要显著低于干预期。
图示3:实验中三位儿童重新与实验者发生目光接触的百分比。
而在接受过发起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1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