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依恋和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联是具有耐人寻味的意义的,有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自闭症提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假说,也就是认为创伤也是导致自闭症的重要因素。
他们发现,依恋相关的创伤是3岁前儿童最可能经历的心理创伤,这个时间段和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时间高度重合。
也就是说,从依恋的角度来看自闭症,这类儿童在内心深处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感,因而无法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
如果你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有些熟悉,一定知道这类患者有一个临床表现就是僵化刻板。
具体地说,比如这类孩子拿到一个玩具熊,不是欣赏整个玩具熊多么可爱,而只是注意玩具熊的绒毛,反复用手触摸或者用鼻子去闻。
这类患者经常固执地保持某种日常生活的秩序,比如每天吃同样的饭食、固定的时间睡觉、入睡前必须做一些同样的事情比如用手帕盖住眼睛、听音乐或者其他行为。
一旦这些固定程序被迫改变,他们就会非常焦虑不安甚至暴躁。
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依恋理论里形容回避型或者冷漠型依恋的个体有这样一句话:
他们的整首歌都只有一个单一的调子,他们呈现出来的情绪只限定在他感兴趣的那部分事物上。
或者说,这类人群始终无意识保持情绪的隔离,这本身就是一种僵化和刻板。
按照MaryMain的说法,这种回避策略的目的,就是把对心里或者外部的依恋线索的觉知最小化,从而使依恋行为系统的活性降低。
因此,从对回避型依恋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僵化刻板行为模式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
这类个体似乎永远在控制着自己不要对对象的整体产生依恋或者依赖。
他们对这个客体的某个部分(比如玩具熊的绒毛或者伴侣的某个特点)产生持续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1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