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干预的几大杀手,它排第一

从得知孩子患自闭症到完全接受这个事实,开始着手给孩子进行干预治疗的过程中,不同家长会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策略,自然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很多家长也干预了,但干预效果很差呢?以下自闭症干预的几大“杀手”,务必要引起各位家长重视!

“杀手”1频繁换方法

徐女士的儿子小帅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后,就在不断的进行治疗,各种方式都试过了,还是不见有明显的效果。徐女士近几年来四处求医,在一个地方治疗一段儿时间没见效果就转战下一个地方,殊不知,这种方式对于自闭症,特别是重度自闭症的治疗,是一个大忌!

自闭症本身就是一个慢性病症,治疗有一定的周期性,重度自闭症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干预过程。有的孩子可能进步较慢,适应性较差,在一个地方需要前期积累和适应,而孩子刚刚有一点突破和进步,家长又给换地方了,就会导致训练成果不能够延续。

所以说在干预治疗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几天没看到效果,就马上心灰意冷,转换另一个地方,这种在自闭症的治疗中是非常不可取的。没有进行长久坚持的治疗,孩子的效果就会非常差。

“杀手”2犹豫不决

孟女士的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被医生告知是“疑似”自闭症,但不能确诊。由于家里大人都太忙,加上孩子太小,当时没有太明显的严重症状,于是去复查的事也就暂时被搁置了。

等到孩子2岁时,还不会说话,叫他不理,也不看人,实在是不对劲儿。于医院进行检查,居然确诊是“自闭症”,医生说不及时干预孩子可能生活不能自理。孟女士一家人难过的同时,还是不肯相信怎么会这么严重。

直到孩子四岁,发现孩子除了乱画什么也不会,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智力低下,说什么都听不懂,自言自语很严重,有时带孩子出门去公共场合,孩子都会不受控制的突然吼叫,拍打别人,甚至在地上打滚。

眼看着孩子一天天这种状态,孟女士心里变得越来越焦急,才开始相信并完全接受这个现实,才开始找机构给孩子做康复干预,但是孩子被耽误的那3年再也找不回了,如果在一岁半刚检查出端倪时,就开始着手干预,现在孩子的情况也不至于这么糟糕。

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是自闭症后,没有及时进行干预治疗,而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想着再观察观察,再等等,不急于这一时。但是家长们一定要知道,自闭症越早干预,效果才越好。家长们需要快速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积极应对,尽快行动起来,而不是犹豫和等待。

“杀手”3盲目乐观

张女士因为深居农村,家里人上上下下都没什么文化,对自闭症压根不理解,全家人都觉得等小孩大了,自然就会好了。家里人硬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让孩子顺其自然,自己适应周边环境。

孩子经常哭闹甚至自残。有一次,孩子持续哭闹了足足两个小时,在地上打滚,用头撞桌子,很用力的拍自己的头,家人见状只觉得很无奈,个个都说孩子是傻子,没得救了,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大小便能够自理就够了。

部分家长由于文化程度低,特别是部分农村家庭,对于自闭症缺乏认识,武断地认为孩子的问题或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某些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

确实,人的某些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就自闭症的核心症状而言,侥幸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是不符合科学理念的。

由于家长缺乏认知,盲目乐观,导致对孩子放松干预或甚至不干预,任凭顺其自然,放任不管,这样不仅会错失干预的最佳时机,还会相继引发更多其它方面的障碍,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杀手”4听信谣言

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选择了干预治疗,但是基于对自闭症的不完全认识,加上盲目求快心理,本来孩子的治疗效果已经出现了,但听信了某个人的偏方,某种药物或手术效果更快等一些谣言,结果中断了原有的正确治疗方法,导致孩子病情出现反反复复,长久不能起效。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类障碍,就治疗而言,没有任何药物有绝对性的改善,主要还是做康复训练,而且一定是高强度+高密度+高专业的康复训练!

所以治疗只要选对方法,治疗有效,就要长期坚持,直到孩子出现良好的治疗结果。一直坚持帮助孩子做干预训练,才是治疗自闭症的正确方法,切记不可盲从,不可偏信谣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15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