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4日下午,发育障碍领域著名专家、大米和小米体系总顾问邹小兵教授受邀来到大米和小米(深圳)儿童成长中心,通过四地连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实时直播的方式为大米和小米全体员工进行了自闭症障碍医学观的培训。
在培训中,邹教授谈到一个观点引起了“大米和小米”编辑的好奇——
“学会恰当地提问——孩子离‘最佳结果’就不远了!”
邹教授在大米和小米(深圳)儿童成长中心培训
邹教授解释说,医学和康复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科学的进步使得我们坚信,几乎所有障碍儿童(包括自闭症、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都可以得到改善。
很多家长可能从很多途径了解到,自闭症是终生的疾病,是不能治愈的。如果从生物学异常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对的。不仅是自闭症,大多数的发育行为疾病,例如多动症、学习障碍等疾病也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即相关的障碍终生存在。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可以说,假如孩子能够得到科学的早期干预和适当的家庭教养,自闭症是可以达到“最佳结果”的!这个社会适应性的角度是:如果某个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正常人,如果他(她)成年以后除了可以独立生活、工作,甚至还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可以结婚育子,那就可以认为与普通人无异。
当自闭症孩子学会自己主动提问题,围着家长“为什么,为什么”恰当地问个不停时,就代表着孩子开始独立探索世界了,也是孩子迈入“最佳结果”的重要一步!
学会提问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提问?
今天,我们请来了大米和小米(深圳)儿童成长中心的三级言语老师黄霞用游戏实例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实例教学,让孩子学会提问
口述
黄霞
大米和小米(深圳)儿童成长中心三级言语老师
1
“我要吃饼干”
和
“饼干在哪里”
究竟有什么区别?
假如小朋友想吃饼干,你的孩子会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直接提要求说“我要吃饼干”,而有的却会问“我可以吃饼干吗?”或者“饼干在哪里?”
两种相似的表达方式,却反映出小朋友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小朋友在沟通中开始使用问句,那就代表他不只是要求一个具体的物品,而是开始要求“可不可以吃”,“在哪里”等信息。
这意味小朋友开始对外界产生好奇,开始学习运用沟通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外界信息,以解决各类问题。这对以社交为核心障碍的自闭症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也如同邹教授所说,自闭症孩子学会提问,就等于在康复训练中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
学习“提问”前
小朋友需具备这些能力
既然,学会提问对于自闭症小朋友康复有如此大的促进作用,是不是就立马进行教导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能力的小朋友,主要的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家长应根据小朋友个人的能力水平和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规律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
例如,如果小朋友还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只能说“爸爸”,“妈妈”,“饼干”等少量词汇时,家长的教学重心最好放在提升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扩大词汇量上。
当小朋友能够理解疑问词,如“在哪里”,“谁”,“为什么”等等,且能够稳定、熟练地运用“爸爸在开车”或者“我要吃饼干”等简单句表达自己想法后,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提问题了。
3
三大条件
让你抓住小朋友的好奇心
在教导小朋友提问前,家长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小朋友会向周围人提问?
首先,小朋友一定是面临了一个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难题;
其次,小朋友知道,别人了解问题的答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小朋友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弄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小朋友的兴趣,设计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小游戏,引导他们提问。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游戏实例来告诉大家具体该如何操做。
游戏名称:“糖果在哪里”
主要游戏材料:糖果
游戏人员:爸爸、妈妈和孩子
游戏内容:
下午茶时间到了,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厨房找糖果。
这时,妈妈看到厨房的桌子上有孩子喜欢的糖果,就兴奋地对孩子说:“你看,糖果,我们吃糖果好不好”。等待孩子自己的反应。妈妈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注意到桌子上有他喜欢的糖果。
接着,妈妈要在孩子的面前重复问一次爸爸要不要吃糖果,确保孩子知道爸爸也注意到了桌子上的糖果。
然后,妈妈可以和孩子说“我们先去洗手吧”,将孩子带离厨房,然后爸爸则趁机把糖果藏到看不到的地方。
(注意爸爸不要把隐藏糖果的行为做得太刻意,最好是把糖果藏在桌下,假装糖果是自己掉落的。)
等妈妈和孩子洗完手回来,孩子自然就会注意到糖果不见了,并且孩子也会知道一直在房间里爸爸有可能知道糖果去了哪里,这时候妈妈就可以引导孩子提问了。
妈妈可以先给孩子做一个示范,在孩子的面前,向爸爸询问“糖果去哪里了?”。这时候,爸爸要做出回复,要把隐藏糖果的位置告诉妈妈。让孩子明白通过询问,就可以得到糖果的位置信息,找到糖果。
通过爸爸的指引,妈妈和孩子找到糖果后,就可以一起吃糖果了,吃到一半,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好渴,我们去喝点水吧”,再次将孩子带离桌子。
爸爸则故技重施,将糖果藏到不同的位置。
等妈妈带着孩子回来,再次注意到糖果不见了时,妈妈就可以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提问了。
需要注意的是,妈妈不要用下指令的方式要求孩子提问,例如妈妈不要对孩子说“你去问爸爸,糖果去哪里了”。
因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孩子很可能会养成先等待别人提示说:“你去问……”,再进行提问的习惯。
正确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妈妈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代言人,跟在孩子的身后直接说“糖果去哪里了”,然后等待孩子进行提问。
等孩子顺利提问后,爸爸就可以立刻把糖果的位置指给孩子看,帮助孩子获得糖果,通过自然情景的强化,鼓励孩子自主发问。
4
小朋友学会了“提问”
但不喜欢“发问”?
你是不是做错了这件事?
在实际教学中,我听到过家长这样的反映,我的宝宝已经会”提问“了,但很少对生活中的事情主动“发问”,是不是他对其他人或其他事没有兴趣?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家长在教小朋友问问题时,目的性过强,只专注于让小朋友学会使用问句,忽略了他们本身的好奇心。
例如,有的父母会指着一个小朋友早已认识的矿泉水瓶,对他说“宝宝,你去问奶奶,这是什么呀?”
小朋友自己心中已有了答案,就不会配合家长去向奶奶提问了。
所以,家长需要记住的是,让小朋友学会”提问“,并不只是教他们学会使用疑问句,而是要帮助小朋友培养好奇心和主动问问题的习惯。
还有,有的小朋友学会了提问后,可能会化身“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回复,有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也没关系,那就陪着孩子一起慢慢思考。
????
作业时间到
黄老师游戏实例教学时间到这里就结束了各位家长学会了吗?
如果家有具备“提问”前提能力的小朋友
那就快来挑战一下黄老师贴心准备的课后作业吧!
1.口袋里有什么?
妈妈准备一个装有神秘小礼物的盒子,让小朋友和爸爸一起猜测盒子里有什么,小朋友有可能凭自己的猜测说“小汽车”,“小饼干”,妈妈告诉他说“不对”,然后爸爸在小朋友旁边充当他的”代言人“,直接提示说“里面有什么?”等待小朋友重复。
2.屏障游戏
爸爸妈妈提前准备好两张画纸,一张大卡纸和一些彩笔,让爸爸和小朋友围着一张桌子面对面坐好,然后用卡纸遮挡住爸爸和小朋友的视线,让他们分别画画。绘画完成后,爸爸可以问小朋友“你画了什么?你是不是画了一只小猪?”,得到他的回复后,妈妈负责充当小朋友的”代言人”,引导他反问爸爸“你画了什么?”
在完成作业中遇到的任何难题
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整理
梁雨编辑|当当
封面图片来源|优图网
FOOD我是大米她每天都在为特殊孩子家庭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