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几年来每天换着花样给孩子做饭;
为了让孩子学英语,他雕刻了25万个字母;
为了记录孩子成长,他17年拍了20多万张照片;
……
此外,年,一得18岁那年,单身17年的老得再婚,现任妻子带着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老得将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在农场里专门开辟一块儿地方,建立了一个运动感官系统的训练场,专门帮助像继子一样的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孩子的运动感官系统的训练场)或许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老得的付出太夸张了,但是对于很多谱系家庭来说,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很多人曾经把老得的教育理念捧上神坛,认为最完美的亲子教育不过如此。可是一得自杀了,这样的完美陷入争议……然而,对于很多自闭症家庭来说,这样的夸张不是选择,而是无奈。其实,一得和老得,自闭症孩子和父母,很多方面的相处模式都像是所有家庭的扩大版,让我们思考究竟该怎样做父母,怎样养孩子。01老得的教育
“如果没有老得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就不会有学霸张一得。”这句话真的毫不夸张,张一得就是老得最完美的“教育结晶”。张一得1岁多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的抚养权归爸爸老得。为了更好地陪伴和教育儿子,老得辞掉了大公司的高管职务,卖掉了广州市中心的房子,带着一得到广州的农村生活。老得在乡村建了一个农场,种花种菜,养鸡养鸭,还给儿子打造了滑滑梯、小木屋等,父子俩过起了童话般的田园生活。对于一得的教育,老得从未松懈过。那时候,一得虽然只有两岁,但老得每日都坚持陪他认字,引导他学习。一得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掌握了整个小学的知识,小学还没毕业就能熟练地用英文写物理方面的专业论文。培养出如此出色的孩子,让老得成了广州妈妈圈的网红。而更让妈妈们感动和追捧的是,老得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十年的时间,老得坚持每日给儿子做菜,通过不同的雕刻手法和材料组合,把孩子当天的生活成长过程做成一道菜。这不仅是为了一得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拓展知识,也是老得在记录孩子每日的成长。除此之外,事关孩子成长的每一点一滴,老得都一一记录在案。第一件玩具、第一双鞋子、第一件银饰、第一本书……为了记录这些,老得拍了20万张照片,用坏了5台相机。他还给儿子写了两本书:《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书中的每一页都承载着满满的爱,让人无不被其感动。现实生活,想要做到像老得一样的父母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付出行动的寥寥无几。因此,老得,被追捧毫不意外。当然,这跟儿子的优秀也有很大关系。从小,一得不仅成绩好,而且很乖很省心。高中时,他还考上了一所“贵族”学校,每年有20万的奖金学,完全不需要老得负担学杂费。高中毕业时,一得以托福分(满分分)考上了常春藤名校——美国埃默里大学,还荣获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并杀入国际辩论赛前8名。儿子是别人家的儿子,爸爸是别人家的爸爸,老得家的育儿经被广泛传播。然而,如此完美的童话,随着一得的自杀,收尾了。童话里付出就有回报,但生活不是,育儿更不是。养育孩子,从来就没有标准的分。02问题出在了哪儿
在老得看来,自己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在和儿子相伴的20年里,他事事尊重、迁就儿子。即使一得已自杀了,老得也还是坚持认为:“他一生中所有决定,我都是无条件的尊重、认同、接受,也包括他最后的这个决定。”无可否认,老得确实是一位好爸爸,他对孩子友爱、理解、尊重,似乎已经把育儿这件事情做到了完美。孩子一得也一直是迎刃而上的,努力活成优秀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一得会突然自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我们不否认一得的自杀可能有其他因素,比如社会压力,感情问题,疫情带来的压抑等等。但是,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性格行为重要养成的一部分,依旧值得思考。有人跳出来抨击老得,有的说他的爱让孩子窒息,有的说他自我牺牲太大。有人说是孩子太敏感了,因为他感受到父亲深深的爱,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想回馈父亲而已。父亲倾尽所有,只愿孩子成龙;而孩子努力向上,只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他们的相处模式看似和谐,其实都有些用力过猛了。很多谱系家庭也是如此。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去训练孩子。孩子稍有不同或不执行他们的指示,家长就会变得异常担忧,烦躁不安。都说爱之深,急之切。谱系孩子家庭的父母,手上似乎永远拿着一把放大镜,把谱系孩子的每一项行为都放大来剖析。为什么摆手?为什么上课走神?为什么大哭大闹?……在焦灼的父母面前,原本正常的属于孩子的行为,都被标签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承担不了太多他人的压力和期待。张一得乖巧懂事,他呈现给大家的是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然而自杀前的朋友圈却配了石头边摔碎的酒瓶,和“生活还要继续”六个字……我们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他经历了什么,但是隔着屏幕依旧能够感受到他的隐忍和压抑。谱系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太过强烈付出的牺牲感和强加的希望,时间久了,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隐形的伤痕。03父母与孩子只是一场修行
有人说,长大后,所有的孩子都在等父母一句“道歉”,而所有的父母都在等孩子一句“谢谢”。在很多人的成长中,或多或少都被灌输了父母为了自己的牺牲;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或多或少也留下了来自父母的伤害……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印记都很浅,随着情绪的浮动偶尔若隐若现。不知道一得是带着何等心情离开这个世界的,只是,他再也无法和老得说声“谢谢”了,这实在是世间最悲哀之事。为人父母与子女本是一场修行,把孩子与父母的交集作为生活的全部,会让双方都很受伤。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为了给自闭症孩子干预治疗,她搬了无数次家。一次搬家途中,她独自推着装满行李的三轮车上坡,可无论她怎么使劲,车就是推不上去。好不容易推到半山坡,手不小心松开了,三轮车又滑到了山坡下。那一刻,已累得气喘吁吁的妈妈,突然间就崩溃了。她一股脑瘫坐在路上,眼泪忍不住哗哗往下流,她自责道:“我真的很没用,连搬家都不行,怎么照顾好我的孩子呢?”一句话,让人听了心酸不已。家有自闭症孩子,家长面临的不仅是日复一日陪孩子训练,更多的是遭受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打击。即使这样,父母仍旧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包裹上自责和无能的外衣,总感觉自己做得不够,还能做得更好。殊不知,越苛刻自己,压力反而越大,亲子关系也会随之紧张。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养育孩子,最忌讳急功近利,作为父母的我们,最难做到的就是不在意外界眼光,不苛刻自己。04愿每颗星星都闪烁
《无声告白》里写道:“家庭,有时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可怕之处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着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老得当年建的农庄,或许只是一场我们想象中的乌托邦。在这里,他为孩子编织着一场完美的梦。直到谢幕,我们才明白,当父母和孩子都努力去争取分的时候,那些不被允许的错误可能在某一瞬间就会压垮一切……养育孩子,从来就没有标准可言。为人父母,第一堂课应该是要学会坦然接受自己、孩子、自己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放轻松,找到彼此舒适的相处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让活生生的人活着。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理解孩子想要什么,如此,才能更接近幸福。愿教育不再追寻一个统一的模板,愿每颗星星都闪烁独特的光芒。End
作者羽羽,一个爱笑爱读书的女子,专注儿童心理和亲子阅读。编辑
夏天当当主编
潘采夫我是大米
每天都在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