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闭症儿童行为强化效果的因素

北京湿疹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行为强化的效果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及时性、一致性、过去的事件、个体差异和刺激强度等。

1.及时性

行为与后果之间的间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后果要想成为最有效的强化物,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之后立即发生。反应和后果之间拖延的时间越长,后果的效果就越小,因为两者之间的接触或者链接被削弱了。如果反应和后果的时间太长以至于两者失去链接,后果对于行为就没有效果了。

如坤坤在课堂上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很高兴,想奖励一个小贴画给他。结果另一个学生的提问给老师打了个岔,老师就忘记了给坤坤奖励小贴画,也忘记了给坤坤口头的表扬。等到老师把那个学生的问题回答完了之后,老师才想到了坤坤的小贴画,然后老师说:“坤坤,你表现的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小贴画。”这当儿,楼外的大吊车正在运砖头,坤坤正聚精会神地看大吊车呢,听到老师喊他名字,吓了一大跳,乃至知道是要给他奖小贴画才松了一口气。因为老师也没有说明坤坤到底是什么事情表现好,所以坤坤可能就会认为:“因为我看着大吊车没有讲话,所以老师表扬我。”下次坤坤再想得小贴画会怎么办呢?看窗外的大吊车。

这就是一个强化不及时导致后果与行为之间脱节的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理解事物的能力有限,建立事物与事物之间链接的能力非常弱,所以对这些孩子进行强化的时侯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强化物兑现给孩子,最好还要点明一下强化孩子的原因。如“宝宝真棒,给妈妈把水端过来了。

2.一致性

如果毎次行为之后都出现某个行为人喜欢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只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那么我们说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当一致性存在时,后果更有可能强化行为。

比如说,每次我们一撑开伞,就能挡住雨,从而避免了雨淋到身上那种湿湿的不舒服的感觉。因此,我们雨天都会撑开伞。如果这把伞有点问题,有时候好用,有时候不好用,那么下雨天我们打这把伞的行为就不会被加强。

因此,只有当行为导致一致的强化结果时,人们更有可能重复它。换句话说,只有每次行为发生时,强化物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更容易得到强化。

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只有每次撑开伞我们都能避免被雨淋湿从而消除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下雨天撑开这把伞的行为才会更容易被强化。

对于孤独症孩子的训练来说,这一条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家要记住一点,如果我们想建立孩子的一个好行为,在行为建立初期,每次行为之后都出现强化物,这是让孩子习得这个好行为的最好方法。

3.过去的事件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讲到,有一些事件能够使结果在某些时候比其他时候更加有强化作用。比如,对于ー个很久没有吃过东西的人来说,食物的强化作用就会很强,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吃了一顿大餐的人来说,食物的强化作用就没有那么强了。

《芋老人传》有一句话:“时位之移人也。”这句话讲的是一位书生的故事。他饥寒交迫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心的老人端给他一碗芋头,书生觉得美味无比。后来书生中了状元,特意去感谢这位老人。老人又端出一碗芋头给书生吃,书生却发现芋头远远不如以前好吃了。其实,芋头还是与以前一样的芋头,味道还是以前的味道,变化了的是书生的情況。以前饥寒交迫,芋头的强化作用就非常大。现如今每天山珍海味,芋头当然就不如从前美味了。换句话说,芋头对饥饿之人的强化效应远远高于对腹饱之人的强化效应。

这一点对于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的启示是:无论我们何时给孩子进行强化的时侯,都要考虑前面发生的事情对于孩子强化物强化效应的影响。

比如,如果孩子刚刚被奶奶追着喂了个汤饱饭饱,这时候用蛋糕或者饼干做强化物,效果恐怕就不是那么好了。如果孩子上午刚玩了上午的积木,你再用同样的积木去当他的强化物,哪怕再喜欢积木这种强化效应恐怕也没有那么大了。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要会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尤其要会选择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强化物。

4.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行为的结果成为强化物的可能性也因人而异。对于某个人是强化物的东西对于另外一个人就未必是。就像上面提到的芋头,对于饥饿之人是强化物,对于酒足饭饱之人可能就不是。所以要判断一个刺激物是否是一个人的强化物,一定要观察这个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出现后,行为有没有增加,增加了就是强化物,没有增加就不是强化物。请家长们牢记这点,并且在生活中要擅于用这一点去判断。

比如说,巧巧特别惧怕蚊子,因为蚊子叮了之后,她身上就会起一个很大的包,而且那个包奇痒难耐,什么药都没法消除。所以每年夏天一到,就会立即呼吁她丈夫把蚊帐支好,因为蚊帐对于她的强化意义太大了。而巧巧的丈夫却是一个“皮厚”的人,蚊子好像不太咬他(可能跟血型有关),而且即使他被蚊子咬了,好像也没有那么难受,因为很少起包,也不怎么痒。因此,支蚊帐对于他来说就没有什么强化意义了。加上他总觉得支了蚊帐家里空间显得小了,所以每次巧巧让他支蚊帐他都不是那么积极响应。

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对于另外些人来说却并不觉得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经济条件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刺激物对他们会形成不同的强化效应,因而一定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和喜恶去衡量和要求别人。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己之腹度孩子之心"。总觉得自己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别的孩子喜欢的就是自己孩子喜欢的。

无论如何,大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喜爱来确定强化物。因为,强化物是激发孩子动机的媒介,是引导孩子融入社会的桥梁。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兴趣的拓展,应慢慢地将孩子由物质强化引导到社会的自然强化中去。

5.刺激强度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一个刺激物的强度较大,它的强化效应也更大。如果一个刺激物的强度较小,那么它的强化效应也较小。

比如说,如果搬一块砖头只能得到一元钱,搬砖头的人可能会比较少;但是如果搬一块砖头是10元钱,那么搬砖头的人就会大大增加;如果搬一块砖头是元,搬砖头的人恐怕就会人山人海了。

可见,即使是同样的强化物,如果数量不一样,强度也就不一样,所得到的强化效应也不一样。

6.行为强化的两种方式

行为强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连续强化,一种是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是指每次行为出现都给予强化,这个强化得到过程是连续的。连续强化因为一一对应,强化效应高,有利于一个行为的迅速获得。因此,我们经常会在一个新行为习得的时候采用连续强化来使目标行为被获得。

间歇强化是指并不是每次目标行为之后都有强化,而是几次目标行为之后才强化一次,这个强化的过程是间歇的,是断断续续的。间歇强化与目标行为并没有一一对应。但是间歇强化,能使已经获得的目标行为稳定出现直至最后融入社会自然强化,所以间歇强化对于一个行为的保持和泛化是非常重要的。

7.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行为强化有两种类型: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这里的正负没有褒贬的含义,不是像我们平时生活中理解的“正是积极的,负就是消极的”。

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符合ABA原理的,我们不仅要分析孩子的行为,也要分析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

很多家长在训练孩子时有一个困惑,即如何才能让孩子喜欢做一个活动。这里,我介绍一个比较有效的小技巧。

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喜欢的活动放在一个他不喜欢的活动之后,这个不喜欢的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就有可能会增加。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喜欢的活动在这儿类似一个强化物了,因为有强化物,所以那项不喜欢的活动也很容易再次出现了。

这个道理其实不用学,生活中大家都在运用这个规律。例如,父母让孩子必须先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因为出去玩是孩子喜欢的事情,而做作业是孩子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把孩子不喜欢的放在前面,把孩子喜欢的放到后面,这样孩子不就更有可能主动地做作业了吗?

在安排玲玲的日常生活时,妈妈也经常运用这个道理。如玲玲不愿意学数学,但是很喜欢学英语,妈妈就每次都把英语学习放在数学学习之后,也就是说,妈妈让玲玲先学习不喜欢的数学,然后再学习喜欢的英语。英语学习在这儿就起到了一个强化物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3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