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娃也能上大学

一位谱系爸爸,儿子高考考了五百多分,爸爸都表达出对甄老师的感恩和对社会性教育的认可。甄老师深知,小伙子能有今天的成绩,不是一句能力强、底子好就概括的,这背后是爸爸狠抓社会性康复、让孩子在生活的汪洋大海里不断磨砺的回报,可谓天道酬勤,水到渠成。

自闭症领域有句话,“阿斯不轻,重度不重”,意思是,只要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都有各自的问题,AS也不例外。让孩子爸爸谈谈社会性教育对自闭症孩子成长的作用吧。看一看在求学和成长的不同阶段,他都遇到了哪些挑战,爸爸是如何应对,甄老师又是如何出谋划策的。从儿子3岁爸爸接触社会性教育开始,甄老师的“甄言甄语”一直激励着他带孩子进行社会融合。“一个社会人的养成,首先靠的是家长”,“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把孩子扔到人堆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理念,让他受用至今。遇到难题,他会通过电子邮件向甄老师请教,请教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具体的行为问题;二是上学问题;三是怎么告知孩子他是自闭症这件事。甄老师也都耐心详细解答,有时甚至反问孩子爸爸一些问题启发他。

一、融合与入学

儿子二岁半时还不会说话,爸爸就觉得有问题,当时根本不知道是自闭症。医院检查,碰巧检查的大夫是自闭症志愿服务者,他诊断孩子是轻中度孤独症,建议干预。起初都是茫然的,经历过感统训练、一对一语言训练以及机构训练之后,在机构专业老师建议下,爸爸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融合。“你儿子的程度非常好,应该去上正常幼儿园,接受正常孩子好的影响。”这位老师说,同时,她也把甄岳来老师的书和社会性教育第一次介绍给了孩子爸爸,确立了他今后十几年的干预方向。爸爸评价,儿子的康复道路上,专业的机构训练提供了一辆“汽车”,甄老师则提供了一张“指路地图”。

D

3岁多,第一次尝试进幼儿园,不跟别的小孩儿玩,也不吃东西,整整哭了一天,抱回家力气都没了。在家哄好又送幼儿园是,儿子小手小脚扑腾着,死活不进去,抱着她的自行车不让走,孩子妈妈挺绝望的,上幼儿园的事便作罢。后来又去了许多幼儿园,都没能待超过三天就退园了。有一家幼儿园反映,儿子往小朋友头上扣小板凳、扇老师耳光。还有一家,儿子说老师把他手脚整个捆在板凳上,不让他起来走动。“当地有融合幼儿园最好,如果没有孩子能力又不具备,建议家长陪读。”

一年后,按照政策,儿子进入普小一年级。入学第一天,爸爸就跟老师坦白了情况,老师倒没特别苛求,就说先跟跟看。问题暴露得很快,儿子的一些行为还是会扰乱课堂秩序。9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这样,孩子磕磕绊绊上完了小学。就这样,孩子爸爸和爱人开始轮流入校陪读,一直陪到初三。

在学校待的时间是逐渐加长的,一天6节课,孩子从只上一节课开始,能坚持两节、一上午,然后全天。期间,在学业上,孩子爸爸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不写家庭作业了。这是他跟老师沟通后(办理了随班就读,老师要求有所放宽)达成的意见。小学期间,孩子经常说不想去学校就不去了,妈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在家给他悉心补课。

“起初写作业10分钟就能完成,但随着时间推移,晚上12点了还在写作业,很有压力。经过慎重思考,我们放弃了课后作业。”在他看来,义务教育阶段压力相对不大,不如给孩子一个喘息时间,保持住他对上学的热情。数学、物理是教得比较轻松的。“立体几何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孩子不用拿笔算答案就出来了,他靠图像思维的。物理也是,大部分题一讲就懂。”孩子妈妈回忆。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初中毕业。高中后,在学业压力下,儿子也不得不开始写作业,看更多辅导书,做更多试卷。

“我告诉他,要想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更好的学校,必须得走这一步。当然,压力大放弃了也没关系,就像爬山,路有很多,只要坚持爬,终归能上山,而且不同的路能看不同的风景。”道理给儿子说明白,他自己做出了选择——刷题,走独木桥。这也是进入高中后,谱系孩子精神自我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看法,开始在乎别人的评价,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二、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引导

社会性概念的核心是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调节的能力。在所有社会功能中,自我意识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的核心是自我意识。这一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个体与他人、社会相融的程度。判断一个孩子的康复,主要看他的自我意识水平。

在对待孩子自我意识的崛起上,孩子爸爸一直很小心地呵护和培养这种能力,从物质自我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不断迈进。“跟孩子沟通某件事,我都建立在他意愿的基础上才去做,这对特殊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他强调,有的家长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完成一个回合任务,让孩子做某事,但孩子愿不愿意做,达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他有动机,做起来就非常顺畅;如果是强加的,这个回合就很难执行。

对带孩子出去玩的初衷,孩子爸爸有自己的解读:走出去,并不为了完成什么社交任务,儿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这已经是非常密集的社交环境了,压力本来就大,这种前提下,家长外出游玩也抱着必须达到某种社交目的的心理,孩子会有压力。所以,儿子的外出更多是在社交上做减法,踏实做个孩子就好。

初中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有的谱系孩子开始认识自己,想知道“我是谁”,很多家长困惑,自闭症孩子自我意识怎么教,什么时候、怎么样告诉他自闭症这个事实呢?这种做法回看是行之有效的。有一天,孩子爸爸问儿子是不是知道自己的情况,他说:“不就是那啥(自闭症)嘛,早知道了。”他还说,年级还有其他同学也是。他并未因此显得难过,也没有因为自己不如别人优秀而沮丧,他接受了这个状态,并且认为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

三、不盲目切断孩子的表达意愿

虽然打心底里认可社会性教育,很多年,孩子爸爸都很迷惘,怎样在生活中教儿子更多东西,除了请教甄老师让她在大方向上把关外,孩子爸爸自己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来看,他很看重动机的培养,孩子有了做事的动机,完成它的几率就越高。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家长教孩子游泳,孩子不下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成功了。孩子爸爸问她,孩子已经表达了不下水的强烈动机,为什么不让他“正常”地“说”出来并满足他呢?这样他将来才会有表达的欲望,更愿意与人交流啊。妈妈最终是胜利了,但孩子却失败了。孩子爸爸曾经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接纳有过一番描述:接纳孩子,就是能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评价,允许他不是你期许的样子。这样,当孩子出现所谓的问题时,你知道这是他的可能状态,不至于恼怒发火、否定孩子;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你知道他具体好在哪里,而给出及时的赞扬和鼓励。

未来,孩子爸爸儿子很可能会走出父母给他营造的安全环境,进入大学独自面对诸多挑战,这条路是否走得平稳,社会性教育怎么帮助他完成这重要一步,我们期待甄老师和孩子爸爸的下一步交流,也希望社会性教育能够让除了这个孩子之外的更多谱系家庭受益。

四、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要培养孩子自我接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资深家长和公益人士,爸爸经常能接触到很多大龄的自闭症孩子和家长,有些孩子在认知上的确非常好,接近普通孩子的水平,但仍然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些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家长非常热衷于通过种种方式给孩子“摘帽”,如果被认定为“摘了帽子”(即不是自闭症)就喜出望外觉得一切从此都正常、顺利了。有的则相反,觉得孩子反正是自闭症,就好吃好喝供着把孩子当成宠物养活着。他的想法是:不要让孩子觉得孤独症是一种羞耻,也不要让他觉得:我是孤独症,别人都应该让着我。另外有一天,孩子问:“爸爸我是傻子吗?”爸爸一惊问:“谁说的?”孩子说:“学校(孩子以前的学校)说的。”外婆气愤地说:“这是骂人的话,哪能随便说?!”但是爸爸制止外婆发作,只是看着儿子平静地回答说:“你不是。”“哦。”孩子于是心满意足地走开了。自闭症孩子需要培养以下能力。

1.控制情绪的能力。自闭症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与心理行为的发展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安全的母子依恋关系有助于婴幼儿情绪发展,回避性依恋可导致消极情绪问题。3~6岁时,儿童的情绪体验已非常丰富,出现高级情感如信任、同情、道德感等。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应按社会标准给予满足、或加以约束、或预见性的处理问题,以减少儿童产生消极情绪的机会。在处理儿童情绪问题时,应采用诱导方法,以减少儿童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培养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

2.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自闭症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进入学校,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尽快培养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顺利完成学业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生活自理是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基础,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自己进食、独自睡觉、自己穿衣的能力;2训练儿童遵守交通规则和遇到紧急情况求救的能力;3培养儿童热爱学校生活,形成规律的学习习惯;4训练儿童听、说、读、写、算的能力;5发展儿童社交能力,鼓励孩子帮助朋友、克服自我中心,养成关心集体和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

3.坚强的意志自闭症儿童意志力是影响其日后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在儿童意志力培养过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尊重儿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育指导原则要具有适宜性、直观性、主动性、多样性、连续性、一致性和保教结合。培养方法可采用目标导向法、独立活动法、克服障碍法、表扬法、自我控制法等,以塑造儿童自觉、果断、坚定、自制的良好品质。

“孩子是没有成见的,成见来自于父母。你把他当成宠物,他就真的成了个宠物。你不认同他,他就会整天纠结自己‘是不是自闭症’这样的问题。”按照社会性教育方向培养自己的孩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3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