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每一个学渣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

“学渣”是怎么炼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真正的曾经的“学渣”们如果对以前的学习生涯有过深刻思考和反省,大多能够心知肚明。

只不过,愿不愿意承认,还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而相对来说,“学霸”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比较“随性”了,不管其家庭条件如何,在自己成为“学霸”这件事上都有着某一方面的“绝对自信”:嘿嘿,怎么样,我就是比你努力、比你聪明!

没办法,我们都是以结果来衡量事情的,既然他们这样说,咱们又无法考证,那我们就只能承认自己在智力(我不够聪明)和自制力(我不够努力)层面上有问题。

可是,事实真就如此吗?

从某种角度来看,绝非如此!

因为我们身边都曾有过那种非常聪明的“学渣”,他们做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不行;我们身边也都曾有过非常努力的“学渣”,他们的努力程度在很多“学霸”看来都自叹不如。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当我们很理智地去分析“学渣”形成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就能明白,自己后来的处境,早在我们幼年(3-6岁)的时候就已经“命中注定”。

很多时候3到6岁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都会伴随其后来的学习生涯甚至是终身。

有一个关键因素,不是被我们自己忽视,就是被我们的养育者们忽视。

陈老实YOLO

编辑

神逗奶爸

”学渣“是怎么炼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其实过于宽泛,影响我们学习成绩乃至整个人生轨迹的因素太多,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客观因素对他的影响远大于主观上的问题。

非极端情况下,没有人会说:我就是想成为一个学渣、我就是想成为一个坏蛋……

谁不想成绩优异,被老师、同学、家长夸赞?谁不想走在当下、目光长远?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曾下过决心开始认真努力实现逆袭,起码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观态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我们往往都做不到啊!

最后多是在逆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躺平”。

生活中总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在扰乱我们的计划、在磨平我们的意志。

其实,回想起来,我们主观上的自我放弃或者是懈怠情绪其实都来自于我们所受到的外在的有意无意的干扰。

比如,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比如家庭不睦)、我们的老师(不被其重视或者蔑视)、我们的同学(某个男同学太帅了、某个女同学太好看了,让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结果分神),又或许是你哪一天走在路上被一个陌生人无理责骂了,你心中委屈不平,等等等等。

你能责怪这些人吗?没用的!我们都不可能在一个对自己完美的环境里成长和学习。

说一个真正“学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的弟弟。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弟弟聪明,我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成绩还远不如他。

或许就是因为他过于聪明了,大家都以为他不用操心就可以;或许就是因为他一直有着太好的成绩,他身上的问题都没有被当成是问题。

他活泼、调皮、好动,课堂上都不怎么安分,我还记得有一次他的老师找到我妈妈,说他为此很头疼,而我妈妈的处理方式呢,现在看来实在是太过随意。

她只是把弟弟叫过来,说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上课不许再捣乱了。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谁让他成绩好呢?成绩好就什么都没问题……

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我弟弟最后成为“学渣”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概是他上五年级的时候,成绩是明显跟不上了,他已经在班上拖了后腿,在他的世界里,批评的声音多了起来。

他有过对抗,比如偶尔奋发努力证明自己。

然而,习惯性的问题真的是很难改的,就比如上课走神、开小差这事儿,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再后来,他小学六年级差点辍学,初三的时候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就再也没有想好好学习下去的勇气。

他比我早慧是我很多年之后才意识到的,因为我直到上高中时才真正明白我们父亲的去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到这时,这件事情才对我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开始变得跟弟弟一样不自信、开始在上课时走神、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收敛一些“不适合自己出身”的言行——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生,而她却有一个心仪的成绩好且高富帅的男生,很多时候我是痛苦的,没有谁能阻止我多想。

在那之前,我是妥妥的被人夸赞了五六年的“小学霸”……

反正就是在那之后,我的学习开始变得力不从心,然后压力山大、开始掉头发。

最后虽然考上了一本,但于理想状态的成绩还相差几十分。

算是高开低走吧,我的人生。虽然不至于成为“学渣”,但我知道如果我能够全神贯注,是不会如此的。

孩子们身上的一个被父母严重忽视的问题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老师每天都会分享孩子们的上课视频,我能看出来,不管老师的授课是否生动(已经很生动了),总有那么几个在下面自顾自玩自己的的孩子,而且总是固定的那几个。

我了解过,他们并非是有发育障碍的孩子,没有自闭症或者多动症什么的问题,他们其实也都是特别聪明。

大家都是一个小区的,我跟他们大部分家长也都认识,当他们吐槽孩子复述不了“今天学了什么”、“今天玩了什么”等问题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是给自己一个宽慰的解释: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什么,玩的开心就好了……

每个爸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无限可能,没人好去提醒,你总不能直接给他说:你孩子这样不行,习惯不好,以后成绩会跟不上的、会成为“学渣”的……

今天说这个话题也是因此而起,我很难相信一个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将来能有特别好的成绩,就算是他有各种各样的可以被宽容、被谅解、被忽视的原因。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在没有任何叮嘱的前提下有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也庆幸他的老师很有水平。

这里只是想善意提醒一下朋友们,在孩子有了类似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不管是去做专业训练还是自己去引导,总得做点什么。

虽不至于让我们一劳永逸,但至少是事半功倍。

你我都知道,幼儿园老师教什么不是重点,但让孩子能够融入和适应校园生活却是大纲里的基本要求。

我们情愿孩子什么都没学到,也不希望孩子养成了这个坏习惯。

这不是“学渣”们的“专利”,但几乎每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都共同具有的问题。

相反,每一个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的孩子,身上都有未来“学霸”的影子,或者说他们有更大的几率成为“学霸”。

孩子上课总是“不在状态”,一定要用心去寻找原因。

比如孩子上课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有关,有的老师可以把课上得很生动,能够很好地吸引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的思维跟着他走。

但我们无法去左右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

我们更无法去否定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不管在哪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地有几个学得很好的学生。

说老师不行,为何又有他们的存在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再差的老师也都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孩子能够保证在老师讲课不生动的情况下还可以认真听。

所以,原因大多还是在孩子自己身上。

结语

我们都喜欢看“学渣”逆袭成“学霸”的故事,也想要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者自己孩子身上,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种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任何时候,决定“胜利”的,绝非是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是效率!

“学霸”身上或有很多先天因素(家庭条件、家庭环境、智商水平等),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他们有超高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中。

我们没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比如我们不知道这个家在未来会有什么坏事发生,但我们其实都能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在我看来,能够很快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价值千金!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4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